6月24日, 在中海油舟山外海天外天气田海洋平台上,三机分公司技术中心年轻工程师陈光亮正在安装低压压缩机进气洗涤罐液位传感器。到今天,已在平台上工作两周了,现场装机、管线组对焊接、电缆桥架铺设、程序调试和试验等大量工作正在进行。看着即将装配竣工的压缩机挺立深海,巍然耸立,陈光亮无限感慨,思绪飘向远方。
2018年9月,分公司中标中海油天外天海洋平台项目,当时分公司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该项目不仅是三机压缩机首次进入中国海洋平台增压领域,也是用户首次采购国产压缩机,怎能不让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压缩机研发制造服务企业的三机人激动万分呢!
然而,激动过后面临的是艰巨的任务。海上平台压缩机与陆地压缩机有很大区别,海水腐蚀性强,平台空间窄小,设备装卸限制多,三台机组并联运行,对海上平台压缩机的外形尺寸、工艺流程、安全性能、部件材质都提出严格要求,是天然气压缩机设计制造的高端领域。设计难度可想而知,加上当时生产保供任务艰巨,人员不足,设计工作压力巨大。
面对这些困难,技术中心的年轻人毫不畏惧,主动请缨。青年技术人员陈光亮、裴秀丽、郑鹏举、苗帅在技术首席工程师龚贻斌的带领下,开始了机组的设计工作。三台机组与常规机组相比,阀门、控制和监测点数量翻倍,并且由于平台吊装通道和吊机限制,对单个撬块重量及外形尺寸都有严格的控制。为方便安装和发运,项目组首次开展了整机的SolidWorks软件三维设计工作,从主机到底座、到法兰到每个管卡、螺栓,全部采用三维设计,通过设计阶段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保证了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设计过程中,项目组的每一名成员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龚贻斌经常奔赴中海油海工设计院,与负责该项目的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为分公司节约成本近百万元,也使项目组的后续工作更为顺畅。三维建模工作量大、外购件极多,陈光亮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标准件和外协外购件建模,还承担了所有与供应商技术人员对接工作,包括大量图纸的审核工作。裴秀丽每天加班至深夜,她的爱人驻外工作,每当孩子吵着找妈妈,早上揪着妈妈的衣襟不让上班时,她都会由于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而感到愧疚。苗帅主动承担了设计难度最大的高压二级机组,由于该机组排量大,布置和维修空间有限,三维模型经过数次调整才最终确认。他还承担着与中海油用户和施工方的沟通工作,项目初期每天都要收发数十封邮件进行协调。
2018年11月中旬,经过评审,顺利通过了海洋平台压缩机项目设计方案。
项目组从2018年9月中旬开始,每周每人累计加班30多小时,至2019年1月底完成全部图纸下发及资料审核工作。
设计方案虽然通过了,但生产过程仍然不能疏忽,稍不注意就会返工。由于图纸数量太多,有很多系统的明细图纸需要拆分成许多张,机组车间现场组装阶段,项目组提前对装机中的关键项点进行汇总,充分考虑到机组安装时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在机组工艺气装机阶段和试车过程中,项目组至少保证有一名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安装,及时排忧解难。
经过项目组和车间员工的辛勤努力,2019年5月29日,天外天项目的12个压缩机撬块终于顺利装车发货。
整个项目的调研、设计、生产制造工作历时9个月得以完成,分公司向公众展示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员工的优良素质,标志着三机压缩机产品正式进军海上市场。
一阵海风拂面,陈光亮的思绪回到了平台上。这里的辅助安装设备基本没有,现场加工零部件更是奢望,对设备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机组到达现场之后遇到了许多困难,这些困难一点点被克服,现在已到最后的安装调试阶段。
站在万倾波涛之上的平台,陈光亮的心胸感到无比开阔。为了脚踏这片大海,三机人倾情付出,终于如愿以偿。未来,必将劈波斩浪,拥有更加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