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随着压缩机平稳进入满负荷运转状态,历时近四个月的涪陵页岩气某平台压缩机智能化改造项目,完美收官。
亲历百余天的“煎熬”,作为改造项目主创成员的电气工程师,小段感受颇深。
小段叫段志杰,2020年加入分公司,目前是技术中心电气控制工程师,凭着专业的素养、敬业的态度,他很快成长为电气室里的潜力新秀。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压缩机控制器PLC的运算能力、存储容量和通信扩展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实现设备联网、远程通信等功能,大数据处理、智能控制、故障诊断等需求就更是奢望。因此,小段在负责日常压缩机现场调试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基于PC技术的压缩机控制系统”的科研项目,目的就是使压缩机控制速度更加快捷,控制精度更加准确,进一步提高压缩机智能化水平。
经过反复的讨论,电气技术团队决定借助涪陵某平台实施变频改造项目的机会,嵌入进行“基于PC技术的压缩机控制系统”科研项目的工业应用试验。如此重要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敢啃善啃”硬骨头的小段身上。由于疫情原因,他先后两次前往用户现场。
第一次前往涪陵,主要完成了模块更换、接线和部件测试的工作,此项工作需要梳理压缩机原先的PLC接线方式,然后转移到新安装的IO模块上。随后,进入PLC程序调试阶段,主要是完成控制系统新模块间的输入输出功能测试。这些模块,属于技术上的第一次选用,还是出现了模拟量数据缺失或异常等问题。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小段临危不乱,顶着压力,一行行地查看代码,最终找到问题症结并成功解决。后续分别完成了在触摸屏上数据显示、部件测试及报警停机的功能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在来涪陵前,小段突发奇想:在不更换原设备触摸屏的前提下,能不能“搭个桥”,实现不同品牌的CPU控制器、触摸屏之间正常通讯?经过反复的琢磨和技术准备,几个通宵下来,小段硬是“搭”好了这座“桥”,在现场验证过程中,实现了A品牌触摸屏和B品牌CPU控制器间的正常通讯,节约成本两万余元。
此时,他暂时先离开了涪陵。
为确保下次“出师”顺利,小段在厂内先进行试验,将笔记本CPU本身当作控制器,对整个程序进行反复仿真测试、修正,直至准确无误。“成竹在胸”后,小段于8月中旬第二次来到了涪陵,现场压缩机直接一次性成功空载起机,又顺利通过新模块的通讯功能测试。但在加载调试环节还是出现了数据通讯不畅的问题。为了不耽误场站交机进度,小段建议让设备先进行加载运转,辅以人工监测。
于是,小段白天忙加载监测,晚上回驻地攻关通讯问题。通过查看模块的使用手册、在品牌官网中寻找相关资料等,往返场站与驻地的十余个来回后,小段终于打通了新模块的通讯通道。
在小段的努力下,改造项目和科研项目真正“落地”,成功掌握了“基于PC控制器”的使用技术,在提升压缩机高端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也将会大大降低用户的能源消耗。
踏上回江城的火车,不断成长的小段不时向远处的涪陵青山望去,平台上的项目已经告一段落,但他心中有梦,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