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林河之“旅”

“天蓝蓝,草绿绿,我在纳林湖等着你……”

曾几何时,我总是因这首极度深情悠扬的《我在纳林湖等着你》的歌声而陶醉。如今,有幸站在了纳林河畔,亲眼看到守护着我们能源保供的大通道,大漠林湖的独特风景、能源装备高效运行的壮观场面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纳林河天然气增压站位于鄂尔多斯乌审旗,站中2#燃驱压缩机,于2006年由三机分公司设计生产提供。由于设备老旧,已经出现发动机故障率高、配件消耗大、机组发动机维护工作量大的情况。为此,三机分公司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需,于5月前后开始制定并启动了“纳林河压缩机燃驱改电驱”的改造工程方案。

由于是改造工程,困难和问题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机组改造初期,就面临着缺少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管线布局紧凑、人员操作空间小等问题。再加上现场改造不可控因素较多,很多工序会与图纸和工艺流程上规定的作业方式有出入,且改造机组所在的厂房也没有搭建完成,不利的天气“雪上加霜”等种种原因,改造工作始终无法高效推进。

困难重重,挑战不断,非但没有打消项目部成员的积极性,反而激励我们用实际行动将铁人精神带到了纳林河畔。在人员短缺问题上,经过项目经理付自力与厂内的反复沟通协调,技术中心的压缩机首席工程师龚贻斌、电气工程师李怡然、质量安全管控人员以及刚入职过来实习的我,多路人马在纳林河现场“会师”。对于现场物料不齐的问题,付自力频繁驾车往返数百公里去附近油田物资商店采购缺少的关键性材料。记得有一次,改造工作临时需要一件小阀门,找遍整个站场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阀门,付自力当即决定开车前往两百多公里外购买阀门,当他拿着阀门回来时,月亮早已挂上柳梢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改造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频现,好在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坐镇,几次都“化险为夷”。在靠背轮的热装工序上,龚贻斌设计了靠背轮的吊装工装并在工装和吊绳之间串联了多个吊环,防止靠背轮在热装时温度太高造成吊装安全隐患;对机组水管线和放空管线进行改造时,他亲自修改图纸,一点一点地对存在干涉的部位进行优化;设计联轴器护罩支架时,由他设计制作的联轴器护罩支架能与联轴器护罩配合的严丝合缝……

虽然是技术人员,但现场的各种大事小事龚贻斌都情不自禁地动起手来,拧螺栓、找物料、清理缓冲罐支撑底座……甚至热装靠背轮时,他都轮着铜锤亲自上。

当时天空还下着小雨;为了将靠背轮加热到230℃,我们利用现场仅有的两条烤枪足足烤了四个小时。

“用力砸,再不快点这个靠背轮就要报废了!”付自力几乎是吼着说出了这句话。

由于靠背轮热装的特殊性,如果没有在它降温之前安装成功,靠背轮就会卡在电机轴上,装也装不进去,拿也拿不出来。伴随着铜锤一下下砸在靠背轮上的巨大震颤声,现场的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大气也不敢出。

就在靠背轮和电机轴完美贴合的那一瞬间,金属敲击声也戛然而止,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付自力看着气喘吁吁的龚贻斌,笑着说道:“龚工不但拿笔杆子厉害,没想到干起力气活也是当仁不让啊!”

“小甘,你刚来技术中心一定要记住,我们搞技术的不能纸上谈兵,只有在现场多锻炼并能妥善处理现场存在的问题,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龚工的话听进了我的耳朵里,更是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8月27日,随着2#机组成功启机并稳定运转,耗时三个多月的纳林河燃改电项目也终于圆满完工了。改造后的机组,在主机没作变化的情况下,极大地降低了驱动机的运维工作量及成本,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家生态环保的要求。至此,大家结束了这次饱含辛酸与畅快的纳林河之“旅”。

眼下,从现场传回的信息得知,机组改造后已经平稳运行超过了500小时,我的心里也是满满的欣喜。


信息来源: 
2022-09-22